- 发布日期:2024-12-02 08:15 点击次数:64
溪联村在哪?丙村圩镇的重要组成部分,丙村镇党委、镇政府、丙村公园所在地。地理位置优越,让溪联村有着独特的吸引力——户籍人口3700来人,常住人口却能达到8000多人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、关键在干。如何用好人的力量,打造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?溪联村思路清晰:盘活现有资源,打造文旅融合新农村。
盘活闲置资产,打造集团建、研学、党建、人才于一体的乡村大讲堂;激活土地资源,引进企业种植水稻、精品蔬菜,既能销售带来经济收益,又能拍照出片带来人气收益;发挥老人队伍作用,助推乡村治理。
“我们将紧紧抓住培育典型村的契机,凝聚干群合力,把溪联村全力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农村新样板,为丙村镇推进‘百千万工程’提供力量。”丙村镇副镇长李德林表示。
盘活一栋房
“闲房子”成研学好去处
驱车来到丙村镇三堡大桥,一座崭新的房子呈现在记者眼前。据镇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柳凤介绍,这是溪联村打造的丙村镇“百千万工程”乡村大讲堂。“原来这是一座闲置的场所,打造成‘百千万工程’大讲堂之后,它就成了研学、团建的好去处。”
据了解,丙村镇“百千万工程”乡村大讲堂位于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,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,是集党群服务中心、研学培训中心、人才交流中心、农产品展销中心、电商直播中心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平台,并将以此为依托发展培训经济、电商直播经济、农旅融合经济等。
走进“百千万工程”乡村大讲堂,“溪联村党群服务中心”的牌子率先进入记者视线,一旁是多媒体会议室,投影、电脑、多功能座椅等设备一应俱全,另一旁则是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。大讲堂的墙壁上,还张贴着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有关内容以及溪联村的村史。
“目前,我们有三条研学线路可以供单位、企业选择。”罗柳凤介绍,三条研学线路的主题分别“千万工程”“百千万工程”“红色革命”,企业和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来定制课程。“根据不同单位的需求,我们会从师资库里聘请不同的老师,联动其他村落,来共同满足单位的需求。”
闲置资源新用途,带来文旅新产业。为了更好地运营乡村大讲堂,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,丙村镇成立溪联村富民强村管理有限公司,对乡村大讲堂进行管理。
溪联村党委书记房东岳告诉记者,自乡村大讲堂建成运营以来,累计共举办活动13场,接待培训班7批次516人次,收入达10多万元。
“接下来,我们将加快完善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,让乡村大讲堂成为溪联村、丙村镇的展示窗口,让更多人了解丙村、了解溪联。”房东岳说。
激活一片地
精品蔬菜带来好收益
走进溪联村的番茄种植产业基地,郁郁葱葱的西红柿藤蔓连成一片。田地里,一人多高的西红柿植株有序排列,碧绿的藤蔓上挂着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西红柿,果红叶绿甚是喜人。菜农们在田地里忙碌,采摘、分拣、搬运、装车……西红柿踏上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。
“来尝一尝使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出来的番茄,和土里种出的番茄有什么不一样。”梅州市东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东溪农业”)总经理古伟民摘下了两颗番茄,擦了擦递给了记者。“目前,我们有两个种植基地,占地面积120亩,其中大棚种植面积60亩左右,露天种植面积60亩。”
古伟民是土生土长的梅州人,2017年底,他选择二次创业建设家乡,带着资金和技术创建了东溪村第一个蔬菜种植基地,并到福建等地学习取经,对技术、产品的本土化。“番茄是全国蔬菜‘硬通货’,特别是梅州人喜欢吃,所以我首先种植了番茄。”古伟民说。
蔬菜种植,让他尝到了甜头。2018年,古伟民带着种植的番茄到蔬菜批发市场售卖,最高峰时期,番茄一天流通量便高达7万斤。
蔬菜产业,也让溪联村坚定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。在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,古伟民顺利完成土地集约和签约,拓展成百亩番茄种植基地;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挥后方帮扶优势,引入帮扶资金为基地解决灌溉水源问题,促成其与供港澳台的蔬菜销售企业合作,拓展销路。
依靠着种植番茄、销售番茄,去年,东溪农业年度销售额接近500万元,利润超120万元,联农带农效益明显。“我们和农户签订协议,公司提供种植技术,只要村民愿意种,我们便帮忙销售。”古伟民说。
如今,古伟民成了溪联村的“产业村长”,担起了村子产业发展的重任。“接下来,我们将选育更多蔬菜品种,例如黄瓜、丝瓜、苦瓜,培育更多的技术工人,让溪联村的蔬菜产业越做越大,村民也能通过种植蔬菜提升生活质量。”古伟民说。
用活一群人
老人会巧解治理难题
走进溪联村耀祖阁片区,一栋栋白墙、灰瓦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,红花绿植、蔬菜瓜果、幽美莲塘点缀其中,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一步一景,移步换景,让人眼前一亮。
这几年,溪联村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,令村民们赞不绝口。村民刘先生说:“我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建设了‘小菜园’,可以种菜、散步,很不错。”
紧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契机,溪联村突出客家特色,通过植入仿竹篱笆、提升民房风貌等对乡村进行“微改造”,并在村道两旁、房前屋后实行见缝插绿,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。
在“微改造”的过程中,溪联村老人会发挥了关键作用。古焕文是老人会的会长,“微改造”实施后,他便和老人们积极同村民们沟通,讲解房屋风貌管控的政策。“我告诉大家,政府出钱补贴一部分,我们自己出一部分,就能把房子弄得漂漂亮亮,何乐而不为呢?”
![](/uploads/tupian/69.jpg)
以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为工作契机,溪联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等十大行动,累计提升改造民房风貌68处,累计拆除老旧危房、断壁残垣等7799.35平方米。
此外,溪联村利用闲置空地用心设计打造微景观,在村道两旁、村庄闲散地、房前屋后实行见缝插绿,打造了4000平方米耀祖阁网红“小菜园”,成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重要节点。
乡村的改造还在继续。房东岳告诉记者,下一步,该村将聚焦推进民生事业,加快推进丙村镇养老服务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建设,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养老事业十大配资平台app,同时加快推动丙村体育公园项目建设,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。